在刚刚结束的2015年红博会上,一件并非红木雕刻的展品吸引不少市民的眼光——巨大的画作上,集合了《嫦娥奔月》、《天女散花》、《盘古开天》等神话故事。这就是大涌雕刻大师马偶良正准备创作的大件套红木家具雕刻的原始手稿——《上下五千年》。
出身雕花匠的马偶良,1985年从浙江东阳来到中山大涌,30年来见证了大涌红木产业的发展,自己不断提升的同时,最终成为省工艺美术大师。年过六旬的他,已经不再年轻,他坦诚地说:“在我雕不动前,想为中山的红木产业留下一些值得纪念的东西。”
带领50人雕刻“中山红木”经典之作
走进马偶良位于大涌镇葵朗路的工作室,正对房门的墙上贴了一张密密麻麻画满人物和风景的手稿,足有两三米长。“这只是《上下五千年》套件家具里,一张红木沙发靠背的雕刻。”他笑着介绍。
2015年红博会开幕前夕,马偶良向大涌镇党委书记黄红全、党委委员谢巧明等介绍《上下五千年》的创作情况
年过六旬的马偶良头发花白,下巴处留着一缕长长的胡须,谈起自己未来三年的“宏图大计”,显得尤为兴奋。“现在图纸已经完成,原料也在老挝那边准备着,下半年就能动工了。”他说,《上下五千年》这套大型红木雕刻家具套件,是他构思了好几年的作品。
2014年3月,本已离开了中山的他,特意回到中山筹备这一作品的创作。“这些年来,是大涌的培养让我走到今日,我已经把自己当成大涌人了。”马偶良笑道,再过几年,自己也许就对雕刻力不从心了,因此他想为中山红木留下一些作品。
马偶良在创作手稿
此次创作《上下五千年》,是马偶良雕刻生涯中少有的“大动作”,整套家具成型后估计有40多吨重,原材料也要用到上百吨。此外,他还会带领50名技艺精湛的雕工,一起花3年去完成,“光这些人的工资,可能就要达到2000多万元。”
作品《南粤大地》被外交部收藏
雕刻如此大型的红木作品,马偶良的家人和徒弟称“他底气十足”。原来,马偶良的红木雕刻作品不乏“威水之作”。
1996年,马偶良在大涌中拓家具公司担任首席设计师时,同样耗时3年、参与设计制作了《水浒108将》大件套家具,该家具不仅入选大世界吉尼斯之最,最终更以308万元的“天价”卖出。2001年,他被省政府授予“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马偶良创作出的《南粤大地》大型木雕屏风获得2010年深圳文博会金奖
如今在网上搜索“马偶良”3个字,不少人会发现他与《南粤大地》这一落地木雕屏风挂在一起。2009年适逢新中国成立60周年,马偶良将南粤具有代表性的开平碉楼、新会“鸟的天堂”、台山上下川岛等风光,通通画在手稿上,创作出《南粤大地》大型木雕屏风,该作品不仅获得2010年深圳文博会金奖,2011年还被送往外交部南楼议事厅收藏。
今年红博会现场,马偶良在《上下五千年》手稿展示区留影
和很多早年从东阳来到大涌的雕花匠一样,马偶良的作品以浅浮雕、深浮雕以及镂空雕等手法居多,此次创作《上下五千年》,他表示会以立体雕来呈现。
见证大涌红木企业从毛竹棚到大工厂
马偶良一再强调,他这个省工艺美术大师的名号是大涌培养的。1985年,跟随大批东阳木雕工奔赴中山的他,看到的还是一个遍地荒凉的大涌。“当时所谓的红木工厂,其实就是一间毛竹棚,老板买根木头回来,请几个工人就做了起来。”马偶良回忆道,当时的红木雕刻形同虚设,“大家只是雕些花花草草,或者简单的龙凤。”那时的大涌红木家具就是“量多,价廉”。
1996年,离开了中山两年的马偶良再次回来,看到大涌红木产业开始腾飞,“工厂从毛竹棚变成砖瓦房了”,企业也越来越具规模。如今,中山大涌与浙江东阳、福建仙游形成红木家具三足鼎立之势,马偶良感慨:“这是一个神话啊!”
马偶良的两名弟子正在工作室里创作
但他也深谙其中缘由:大涌人靠的是拼劲和勤劳。马偶良还记得,当年红木通过岐江运到大涌,红木老板大冬天亲自跳到河里捞红木,“这股精神实在让人敬佩”。
30多年过去了,当年大涌的毛竹棚变成了如今的规模企业,而那个带着4岁儿子来大涌闯荡的小伙子也成了花甲老人。“我是半个大涌人啊,能在这里完成《上下五千年》,是我的一个愿望。”他说,等作品完成,他就要到北京帮忙照顾孙子了。